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藝霞歌舞劇團

原文刊於數位典藏部落格

在1950年代,臺灣的民生工業逐漸從廢墟中站穩腳步,人們開始有餘暇從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的休閒娛樂。日本「東寶」、「松竹」等大型娛樂事業所經營的歌舞團,也來臺表演。日本歌舞團趣味橫生、娛樂性十足,又老少咸宜的表演方式,為當年臺灣娛樂產業注入新活水。1958年,日本東寶歌舞團來臺巡演時,在臺北遠東戲院觀賞表演的觀眾之中,來自大稻埕的王振玉、蔡寶玉夫婦,以及兄長王真、梁桂枝夫婦,也是座上之賓。剛好創辦人王振玉的胞妹王月霞小姐,正在名舞蹈家林香芸女士席下研習民族舞。王家的長輩們開始思考,能否由自己的親人出發,仿效松竹、東寶歌舞團,組織一個優質的娛樂型舞蹈表演團體、向社會大眾提供適合全家觀賞的舞作呢?她們說動林香芸、盧有仁夫婦擔任舞臺編導工作,並且號召五十位少女加入,進行為期整整一年的嚴格芭蕾舞、民族舞蹈特訓,「芸霞歌舞劇團」終於在1960年粉墨登場,頗受好評。而已然出師的王月霞女士,也開始接掌劇團的編舞工作,同時也替劇團取了個更響亮的名字:「藝霞」。



求新求變、炫麗舞台
藝霞歌舞劇團在設定之初,就是以日本的「寶塚」、「東寶」、「松竹」娛樂效果為仿效目標,加上臺灣獨有的文化元素,以及當時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開展出一條自成一格的星光之路。當時的藝霞歌舞劇團以團員素質整齊著稱,入團後必須接受嚴格訓練才能上台表演。也因此,許多霞迷們回想起藝霞時,第一個印象就是:「怎麼會有這麼多漂亮、舞又跳得這麼好的女生!」

在藝霞闖出名號,資金更為充裕之後,對於舞臺效果也就更加重視。他們的服裝皆屬訂作,一穿出來就是閃爍爍、亮晶晶,給人光彩奪目的視覺享受。而且王家人對於硬體設備更是注重,國外新奇的舞臺設備,只要經過評估適合運用在表演上,他們就會不惜重金採購入手。像是特效乾冰機、今天夜店常見的七彩霓虹燈,當時都是由藝霞引入臺灣,掀起娛樂產業與電視臺的一陣旋風。

以企業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說,藝霞在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地區或年齡市場時,更是身段靈活。王家對於娛樂市場的動態是敏銳的,我們可以說,只要檢視藝霞歌舞劇團在不同年份的舞碼內涵,就能分析出當年在臺灣社會中最受到重視與歡迎的流行元素。藝霞歌舞劇團總是能夠掌握觀眾的喜好,安排最能夠滿足觀眾的表演型態。例如在都會區,兒童觀眾較多,他們就會安排「科學小飛俠」等對抗壞人的卡通改編劇碼;而到了客家庄,採茶歌與山歌則不可少;老人家可以看古裝劇、年輕人可以看戀愛劇…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因地制宜,才讓他們跨出台北小小的文藝圈,贏得全臺灣跨族群、階級與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盛況空前、風靡東南亞

藝霞歌舞劇團在1960、70年代打響名號之後,深受社會大眾的支持與歡迎。在陽春麵一碗兩塊錢的年代,公務人員薪水一個月六千元新臺幣,藝霞的正式票價是新臺幣兩百五十元整,黃牛票更可喊到新臺幣一千元!也難怪有霞迷回憶道:「有藝霞可看,就好像是原本吃切仔麵,現在突然升級到要吃西餐牛排一樣。」對於當年的都會人來說,欣賞藝霞歌舞劇團的演出,是一件極為正式的社交活動,是需要著西裝、旗袍出席的盛事。而對鄉村的觀眾,藝霞來訪更是一件宛如天女下凡、極為難得的娛樂活動,當霞女們坐著三輪車掃街宣傳時,大家都會湧到街上,爭睹霞女們的風采。

藝霞在臺灣受歡迎,也讓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市場注意到這支臺灣的歌舞劇團。於是藝霞歌舞劇團也就應邀到香港,開始第一次的國外演出。原本藝霞在香港只預計停留一個月,但是她們精湛的演出,卻贏得香港觀眾的一致好評,香江檔期竟然被迫延長整整半年!由此可見藝霞的魅力,絕對能夠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

藝霞歌舞劇團完全只用女性擔綱演出,舞劇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女團員反串,極為成功的藝人小咪,就是當時藝霞歌舞劇團的台柱。小咪姊出身一個傳統歌仔戲班家庭,父母親都是歌仔戲藝人,但是南北奔波討生活的壓力重擔,使得小咪姊的父母親決定把寶貝女兒送去藝霞磨練,圖的就是希望她能夠在未來有好發展,不用像父母親一般辛苦。小咪姊優異的天賦加上後天培訓,使得她成為一位能歌善舞又能演的全方位藝人。她俊俏的外型,更使得她在戀愛劇碼時經常擔綱男主角,成為當時少女們的偶像。白冰冰女士也是在看了小咪姊的藝霞演出後,決定勇敢朝演藝圈發展。而在那個女性難以憑藉自身實力、在一般工作職場上出人頭地的年代來說,藝霞歌舞劇團的存在對許多少女們而言,確實是一條激勵她們勇於嘗試、挑戰自我的夢想之路。許多後期的藝霞團員之所以加入劇團的原因,就是為了要和心目中的偶像「朝夕相處在一起」!

藝霞歌舞劇團不只豐富了臺灣人的生活,在反共的窒息氣氛中提供庶民充滿夢幻的娛樂選擇,對華人演藝圈的發展,藝霞更留下難以磨滅的遺產。在藝霞初次香港公演中,梅艷芳的母親也欣賞了藝霞演出,梅媽媽發現藝霞的演出方式,恰恰好適合能歌善舞的小梅。於是梅媽媽便在香港籌畫「錦霞」歌舞團,讓小梅擔任演唱工作,也因此開展了梅艷芳女士未來星光灼灼的演藝之路。



政經遞嬗,藝霞退場

不過,藝霞的經營也不是沒有遇到問題。在那個任何娛樂演出都須經過官方審查的年代,藝霞的舞碼當然也不能例外。挑剔的官員會因為雞毛蒜皮的理由、或是嫌「方言過多」而將其退回,經常造成演出調度上的困難。而在1975年,蔣中正總統過世時,國民黨政府為了塑造舉國同悲的矯飾氣氛,更直接強制全國一切娛樂事業都必須停業十天,藝霞自然也受到慘重損失。這種蠻橫態度對今天習於民主自由的我們,簡直難以想像。

經濟發展固然提昇一般社會大眾的生活水準,但卻也為藝霞的經營帶來衝擊。由於1970、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娛樂事業多元化,越來越多人開始愛看電影。而傳統戲院的一大廳制,雖然可以滿足大型歌舞劇的需求,但是卻吸引不了愛看電影的觀眾。許多劇院開始把一大廳隔成多個小廳,放映不同電影。而景氣所帶來的房地產牛市,更使許多位於各地鬧區的戲院地主決定出售地皮,賺取高額現金利潤。這些經濟因素所導致的戲院轉型,大幅限縮了藝霞歌舞劇團的發展空間。

儘管藝霞的各地巡演仍然滿座、票房成績仍然足以生利,但最嚴苛的打擊終於到來。1984年,,藝霞王家的王月霞老師與兩代負責人相繼過世,內憂外患雙重打擊下,團員們經過考量,忍痛拆夥、各奔西東。藝霞歌舞劇團也就在失去靈魂人物之下,煞然短促地在霞迷們的慨歎聲中畫下句點…。



紀錄片藝霞年代即將於2009年10月23日正式上映,晴典文化薛常慧導演不僅利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珍貴影音典藏,更透過霞女們寶貴的回憶、動員高雄中華藝術學校的同學們一同進行經典舞作重現。如果您沒來得及參與藝霞,歡迎您邀請您的父母親進戲院,如果您就是霞迷,請記得23日晚間,「戲院重相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