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光影中,回到1960

本文原刊於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我們來不及參與1950、1960、那個屬於藝霞歌舞劇團的輝煌年代,但是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影音典藏,我們仍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神遊那個美好的藝霞年代。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特別從國家電影資料館公開於Vcenter影音中心五千多支影音中,為讀者篩選出以下13支1953到1967年,和舞蹈娛樂事業相關的新聞片,請您慢慢品味、欣賞!



1953年,民族舞蹈晚會



1955年,黛比蕾娜來台勞軍



1956年,黃清石勞軍演唱



1957年,黃清石歌舞團表演



1957年,許清誥古典芭蕾舞欣賞會



1961年,東寶歌舞團表演



1961年,睡美人舞劇



 1962年,「吳鳳」一片的歌舞場面



1962年,李淑芬歌舞團



1963年,芸霞音樂舞蹈劇團表演(藝霞的前身)



1962年,鮑伯霍伯及拉娜透娜來台慰勞美軍



1966年,巴黎歌舞團來台(恰好是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年...) 



1967年,松竹歌劇團來台公演



從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1950、60冷戰年代的台灣,各種不同根源的文化,在這個島嶼相遇,激盪出藝術與庶民文化並進的火花,也形塑今天台灣兼容並蓄、充滿國際色彩的文化性格。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成果,我們在這些黑白影像中,似乎又找到了通往過去美好回憶的那扇窗口...。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異人的足跡II」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愛與承諾

本文原刊於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身為台灣人的您,一定知曉、也曾讚嘆總統府、台北賓館、台灣文學館等日本殖民時期西洋建築華麗壯觀的美感。但您知道,是誰催生這些建築嗎?而7月15日,又是那位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的冥誕呢?是誰把西洋醫學帶來台灣?我們平常吃的台灣米,又是誰栽培出來的呢?



在7月15日總統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140年冥誕前夕,由國史館與公共電視共同製作,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最新成果發表:「異人的足跡II」影音出版記者會,於7月14日下午在國家戲劇院熱烈舉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四分項劉靜怡主持人、國史館林滿紅館長、公共電視郭至楨副總經理、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賴光隆與教授郭華仁、新樓醫院董事長冬聰凜、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講座教授謝順景等長官貴賓出席記者會。

台灣四面環海,在漫長的歷史上本來就有許多外來文化要素參雜其中,造就島嶼美麗多元的身世背景。因此「異人的足跡」系列影音商品,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對這些外籍人士在台灣走過足跡與貢獻的追尋,讓每一位觀眾能夠認識島嶼美麗而深邃的歷史。


即將在七月份推出的「異人的足跡II」,便以「打造台灣公共建築風貌的舵手─森山松之助」、「引進台灣現代醫學的先驅─馬雅各」、「奠基台灣稻米育種研究的學者─磯永吉」三位與台灣近代建築、醫學、宗教與農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外籍人士為主角。國史館林滿紅館長表示,透過國史館典藏史料之數位化,以及公共電視富有人文深度的影像敘事手法,這些外國人為福爾摩沙奉獻的點點滴滴,必定能得到最美好的呈現。


劉靜怡主持人表示,台灣歷史上許多社會發展的重要軌跡,事實上都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心血之下得到保存;而透過國史館與公共電視這類型的合作案,將能協助更多社會大眾認識我們的歷史與文化。而公共電視郭至楨副總經理則表示,公共電視十分榮幸再度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該計畫,自上個月推出「數位生活1等e」節目,以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將台灣最新數位內容發展帶入每個家庭,歷經半年多製作「異人的足跡II」影音出版,則是將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智慧介紹給國人,民眾更可以隨著專書按圖索驥,來一趟時光之旅。



「福音來台百(三十)年,上帝恩典算無離,代代結出好果子,今咱感謝當吟詩,
醫療傳送做開始,服務社會造福利,起造教育定根基,民間傳授白話字。」

記者會現場並發表三支紀錄片精華篇,在「異人的足跡II」當中,製作團隊蒐集大量珍貴史料、輔以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深度訪談,加上富有詩意的影像運鏡及背景音樂,讓觀眾重回三段珍貴的時光。而在精華篇放映結束後,公共電視還安排學者專家,針對三段影片進行背景知識補充講座。台大農藝系賴光隆榮譽教授回憶起他參加磯永吉先生七十大壽光景、國史館歐素瑛協修提出台北市公共建設與日本殖民體系之間的關連,以及新樓醫院董事長冬聰凜先生以台語搭配平埔族西拉雅古調所吟誦之詩:「福音來台百(三十)年,上帝恩典算無離,代代結出好果子,今咱感謝當吟詩,醫療傳送做開始,服務社會造福利,起造教育定根基,民間傳授白話字。」或許殖民時期的歷史,仍有不少爭論與詮釋的空間,但是透過這些豐碩的記憶與研究,我們得以重新找回不分族群、超越國界,對於這塊土地的愛、承諾與勇氣。











該影音出版品將於2009年7月底發行上市,每位一本專書並附贈一張紀錄片DVD,建議售價新台幣399元, 98年9月1日前訂購全套(三本專書、三張DVD)首批,可享79折優惠,歡迎民眾自七月底上公視網站訂購(www.pts.org.tw)。

延伸新聞閱讀
〈一同踏上異人的足跡〉國史館  周國敬先生  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第八卷第六期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ProgramTourismContent.php?nid=2811&lid=238
森山松之助 台灣建築,因他轉為華麗  聯合報 2009年7月15日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019352.shtml
烏山頭水庫登世遺 「八田」來助力  自由時報 2009年6月12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12/today-south9.htm
推動烏山頭水利系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http://seed.agron.ntu.edu.tw/hatta/

膠捲掰掰,長銷74年柯達膠捲走入歷史

本文原刊於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在數位攝影稱王的年代,膠捲與幻燈片似乎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攝影生活,珍惜每張底片按下快門的攝影師魂,也被可以修改、可以嘗試錯誤的數位記憶卡所取代。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這種潮流,柯達,這家老牌膠捲幻燈片生產商,已經於2009年6月22日宣布,
將於今年停產長銷74年的「Kodachrome」。


柯達公司於1935年推出Kodachrome膠捲,由於色彩鮮豔、保存時限長久,因此受到專業攝影師與一般大眾的青睞,成為相當成功的膠捲商品。許多深深撼動世人的優秀攝影作品(如甘迺迪總統遇刺鏡頭、或是Steve McCurry的阿富汗少女),都是運用Kodachrome所留下的珍貴人類歷史紀錄。


由於柯達膠捲極為普及,1949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命名一處位於猶他州的盆地時,就以學會成員隨身所攜帶的柯達命名為「Kodachrome Basin」;而美國歌手Paul Simon在1973年所發行的專輯「There Goes Rhymin' Simon」中,也曾為柯達Kodachrome高歌一曲。




Paul Simon的Kodakchrome,1973年作品,今天不是媽媽拿走膠捲,是市場拿走了...



今日,在柯達公司的營收當中,只有不到1%來自Kodachrome。事實上在1980-90年代膠捲攝影的全盛時期,Kodachrome就遭到來自富士軟片的強烈挑戰;而在數位攝影技術逐漸商業化、普及化之後,Kodachrome 銷量更是一落千丈。柯達公司也從傳統的膠捲生產商,轉型為數位影像的服務商。

在數位革命的浪潮下,柯達儘管在商業經營上採取務實的作法,但是仍將在網站上開闢
典藏專區,收藏並展示那些運用Kodachrome所拍攝的經典影像。

台灣各大學術典藏單位,早年應當也曾大量運用柯達進行影像記錄與保存工作;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數位化成果中,也可能有不少老影像是運用柯達膠捲所拍攝。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時期,筆者所服務的單位就曾經將以幻燈片所記錄的考古田野影像加以掃描,如今已經可以在資料庫上自由瀏覽。








或許一項產品走入黃昏,令我們這些經歷過兩個時代的人感傷;但是透過數位化,這些膠捲所承載的影像與凝結一瞬間的時空,仍然會在二十一世紀繼續以鮮明的姿態,活現在我們與子子孫孫的眼前。

延伸新聞閱讀柯達幻燈片,走入歷史  經濟日報 2009年6月24日
柯達公司官方新聞稿
柯達公司向Kodachrome致敬文章
柯達公司Kodachrome經典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