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子路寫真?談中研院史語所漢代墓室畫像典藏

完整圖文版歡迎點閱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別逗了,子路活在兩千多年前,攝影發明還不到兩百年,子路怎麼可能有「寫真」!中研院這次的玩笑,真的開很大喔!

對於儒家文化圈來說,兩千五百年前中國春秋時代的重要哲學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所傳達的價值觀,一向是人們立身處世的重要圭臬。不過,他們在當時卻沒有留下什麼傳神的肖像,攝影術更是西元1820年代的西方科技發明;因此所有關於孔子與孔門弟子的圖像,也就多了幾分後人的揣測與詮釋。

在漢代(那是個沒有T台、沒有水果日報的淳樸年代),具有一定財力的人們,總是會在墓室附近營造祠堂、以求光宗耀祖,也方便祭祀儀式的進行。而在墓室祠堂的壁上,墓主家族也會請人刻下各種生前生活、古聖先賢與超自然世界的形象,希望達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現代語文翻譯:壞的不要學、好榜樣要留給後生晚輩)的道德教化目的。

公元前134年,儒生董仲舒在大漢天子劉徹殿前的策論當中,明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觀點,並且得到皇帝的採納。也因此,中國文明的進程徹底改觀。而從墓室畫象藝術等種種大、小傳統交錯的實踐場域中,我們也能夠一窺孔門弟子在當時漢代人心目中的形象。


想先請教讀者朋友,您找得出來在中間橫排十九位身著長袍、衣冠楚楚的書生們當中,哪位是子路呢?
答案揭曉嚕!就是這位頭上有隻雞禽類,旁邊的榜題(圖像的標註)還唯恐天下不知似的加上了「子路」兩個字的先生。

而在宋山村的漢代畫象石,儘管雕工粗糙許多,也沒有在旁邊的榜題,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明白地觀察出由上往下數第二排的小人兒,頭上又有隻鳥兒出現。因此,歷史學者合理懷疑這位老兄應該就是子路。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子路又是以什麼樣的形象存在著呢?從史學大師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我們找到了以下的記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
(現代語文翻譯:子路的本名叫做仲由,是卞這個地方出身的人,比孔子小九歲。原本他老兄的個性粗鄙,是個率直的肌肉男,頭上常常戴著公雞羽毛…。)

專家們認為,司馬遷筆下的「冠雄雞」,或許並不是真的把一隻可憐的雄雞拉到自己的頭上,而是把幾根雄雞羽毛裝飾到冠上,作為武勇的象徵。不過漢朝的石匠在刻畫孔門弟子形象時,能夠找尋的參考資料實在少得可憐。司馬遷大師的史記裡邊,也只有對子路和子羽兩人的尊容有過描述。而且子路的描述還算中規中矩,至於子羽,太史公就只丟了四字箴言:「狀貌甚惡。」(現代語文翻譯:是個醜男。)其他弟子們除了年齡、個性、行誼,以及和孔子的珠璣對談之外,其他什麼線索也沒給,也難怪漢朝的石匠們要在子路頭上大做文章了!
你也有機會,可以把子路的寫真帶回家喔!開玩笑,中央研究院典藏的都是國寶,怎麼能帶回家哩!

你以為中央研究院進行數位典藏是做假的喔!我們特別請三峽雕刻師傅過目典藏數位影像,摹刻出同尺寸的畫象石,加上拓印工法,只要造訪中央研究院的「穿越歷史長河」特展,參與拓印DIY體驗,你也有機會把字路的寫真帶回家呢!有圖有真相,請看以下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PgeN_YRGYU




所以說哩,歷史才不是死板板的,只要我們用心讀,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正等著我們來挖寶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