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國立臺灣大學精心籌備的「數位昆蟲童話世界」展覽,正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如火如荼展出中,吸引不少朋友前去一窺生態世界的奧妙。不過,您知道在1915年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就有動物園了嗎?而戰後的新聞影像,又顯露了臺灣在生態保育觀念怎麼樣的轉變呢?請讓我們傾聽,這個從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當中娓娓道來的小故事。
在1915年,當時臺灣納入日本殖民統治已經有20年的時光,西來庵事件的鎮壓象徵臺灣漢人大規模武裝抗日運動的結束。在太陽旗下,更多人選擇的是與新體制妥協、過著和平的生活。在無須花費大筆經費進行治安維持的狀況下,日本殖民政府也就從這段時期,開始推進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也因此,台北市動物園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圓山成立了。
好時光並不長久,在1944年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節節敗退。因為軍國主義的精神與政策,無論是日本本土或是海外殖民地的動物園,都因為動物消耗大量食糧、卻無法看出對大東亞戰爭的貢獻,而面臨讓動物安樂死的痛苦抉擇。台北的動物園也不例外,儘管有小朋友們的來信說:「請放牠們一條生路吧!」,兇猛而食量大的肉食動物,如熊、獅子,但還是難逃被電死或槍殺的命運。
很幸運的是,至少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百機大空襲中,動物園建築並沒有受到嚴重損害,這讓動物園在戰後有了穩固的發展基礎。我們今天到木柵動物園參觀,欣賞的是在柵欄與擬似野外環境中、悠閒度日的動物(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和野外生態相同,因此我們有時還是會觀察到動物們的焦躁與不安,筆者以前在做體質人類學觀察報告時,就曾經被黑猩猩重敲玻璃帷幕的舉動嚇過,他們可不怎麼喜歡人類觀眾…)。不過,今天的動物園,可是經歷極為漫長保育觀念轉化而來的結果。戰後的圓山動物園,動物們為了掙自己的飯錢,可有得忙呢!
在這支以「動物表演」為主題的影片中,我們看到在1952年的兒童節,許多小朋友湧向動物園,觀賞動物表演。裡面有猴子拉車踩高蹺、演話劇,山羊也得在鐵桶上滾來滾去,一不小心還會從桶子上掉下來撞到肚子,頗為可憐。如果這些表演在今天的動物園發生,大概一定會被保育動物人士狂批:「虐待動物!」不過,在影片中帶出那前排小娃們握著鐵欄杆、瞪大眼睛捨不得放手的情景,儘管跨越五十多年,我們卻又能從中感受到一股純真的喜樂之感…。
作者不詳(1952/04/04)。[動物表演]。《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3250356(2010/02/09瀏覽)。
另一支於1955年,同樣以「動物表演」為主題的新聞影片中,加入表演的動物還多了兇猛的獅子,看著獅子、猴子穿越火圈的場景,動物保育人士大概會說:「這是動物園,不是馬戲團!」吧。但是,這就是歷史,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這確實是臺灣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過當鏡頭轉到林旺與馬蘭大象夫婦,很溫馨地相互依偎的模樣,我想即使是透過電腦螢幕,也還是有些超越時空與物種的情感,能夠傳遞到我們的心底。
作者不詳(1955/05/08)。[動物表演]。《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3250563(2010/02/09瀏覽)。
從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以往臺灣動物保育觀念的驚人轉向。當然,這些動物園馬戲團的表演,在當代社會中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我們的認同,不過這就是臺灣的過去,我們必須概括承受。或許在痛批歷史上的不符合保育潮流行為之餘,我們還可以向當年為了人類的快樂而苦練、犧牲其本性的動物們,在心中表達感謝之意,並且投身現代的生態保育工作,這或許是動物園的歷史與存在,能夠帶給人們更正面的心念吧…。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