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數位典藏部落格
當然,跟熊貓比起來,駱駝在台灣算是不太受到注目的動物。除了好久以前某口香糖廣告、還有當兵時唱過的陸軍軍歌「中國的駱駝」以外,駱駝這種動物還真的只有在動物園,才會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雖然台灣號稱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有大象有犀牛,蝴蝶、魚貝植物更是美不勝收,但是台灣不是沙漠氣候,本不適合駱駝生存,加上隔著台灣海峽,因此就千年前的條件來說,我們的祖先要看過駱駝,恐怕是難上加難。
但是,在1980年代開始的八里十三行考古發掘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們,卻在距今一千至兩千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塊青銅牌。十三行文化人已經懂得冶煉金屬,因此出現這類青銅飾品本來並不讓人意外。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塊銅牌上面卻出現了一隻駱駝的形象,駱駝上面居然還隱約坐了個人。駱駝不是台灣原生種動物,這樣的藝術形象從何而來?
我們先簡單地介紹十三行這個北台灣極為重要的考古遺址。這個考古遺址的發現是離奇的,在1950年代,海峽上空仍是戰雲密布的時刻,一架中華民國空軍戰鬥機在八里上空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時,飛行員潘克永突然發現機上羅盤劇烈晃動,似乎是受到不正常磁力能量的影響。在結束軍旅生涯之後,潘克永先生邀請了地質學家前去八里進行調查,看看是否能夠找到可能影響飛航的原因之一:鐵礦脈。地質學家並沒有找到鐵礦,卻發現許多已經冶煉過的礦渣。由於此處並沒有漢人煉鐵的記載,這項發現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也才發現了埋藏地底下、北臺灣在文字未載時代的一篇史頁。
十三行遺址除了煉鐵遺跡之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許多墓葬、陶器、青銅器、鐵器、琉璃珠、中國瓷器、中國銅錢等遺物。由此可見,十三行人不僅懂得煉鐵,從遺址中出土的眾多進口非生活必需品來看,十三行人更是一個活力十足、過著豐足生活的族群。
請讓我們來看看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如何描述這個奇特的發現:「此件外型長方形之銅牌,一端呈弧狀,兩側各有穿孔;背面有5個釘扣,正面紋飾似為一人騎坐於駱駝上,駱駝踩於雲上,器表略有銹蝕,可能作為裝飾使用。
我們知道,從兩千年前開始,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就是連接東西多個文明的貿易要道。而在中亞的沙漠與綠洲之間,最受商旅們信賴的馱獸,自然就是早已適應沙漠氣候、又能負重的駱駝。我們不能肯定有任何十三行住民曾經遠離家園,親眼看過駱駝之後再回來鑄造了如斯形象的銅牌。也許是某個絲路上的工匠看了駱駝,把這種生物融入他的設計當中,鑄成這個小銅牌。之後這個銅牌或許落入某位商人手中,經過千里的旅程、不知曾有多少人把玩過它。而在某次的交易中,它上了船,跨過了黑水溝,在八里的鯨背沙灘經過一番賞玩與討價還價,終於嶄成為十三行原住民心愛的收藏。
如果我們重新深究西班牙、荷蘭與中國早期文獻,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外人的眼光下,北台灣原住民的商業貿易手腕是一流的。他們以台灣各地出產的鹿皮、砂金、硫磺等特產,和商人交換土珠、瑪瑙、金珠、粗碗,之後再把這些舶來品運送到島內其他部落,交換民生必需品與上述的特產品。由於他們擁有與外國人貿易的經驗,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冶金技術,也讓他們的生業方式從自給自足,轉而成為貿易與技術服務的提供者。來自西班牙文獻見證就說:「北台灣的原住民,是其他部落的雙手與雙腳。」這也告訴我們在當時,台灣島內原住民族的經濟生活,其實絕非一灘靜水,其本質反而是充滿著變化與挑戰!
連橫先生的台灣通史當然有其一定的史學價值,但是他的「台灣固無史」史觀,卻也限縮了我們認識島嶼過去的視野。其實地底下是有著很多好玩故事的唷!往昔我們的歷史教育,很少教導我們運用考古學與藝術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是,如果您有機會放慢腳步靜下心,傾聽這些典藏訴說他們的故事,您必定可以在裊裊盤旋的故事中,感受到歷史的深邃與浪漫!
如何瀏覽十三行駱駝銅牌資訊
1.進入中央研究院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庫,網址: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Artifact/Frame_Search.htm
2.於「遺物資料庫」鍵入「銅牌」後查詢,即可瀏覽該筆遺物資料。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